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

潮流文化中有一句:「做人如果無夢想,咁同條鹹魚有乜分別呀?」(廣東話實在太傳神,無法白話化),相當經典。奇怪是這是我看完了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後,第一句出現腦海的話。


  其實這齣戲的主題不是談夢想,可男主角的實時生命卻像一條鹹魚,鹹魚不是活的,主角當然也活不成,最主要的原因卻是愛情的幻滅。
這中間有相當豐富的層次交待。

  首先由戲的中文名開始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英文名
Chicken with Plums,卻少了這一層意境),讓每一位入場觀眾都一定帶著一個懸念:為甚麼要死?(假設觀眾都能猜想到主角將要自殺)。
  第一個層次的答案是;被視為自己命根的小提琴被毁,沒有一支琴可替代,(這與後來帶出的愛情主題也有對比),可能編劇的第一個想引起觀眾思想的是:「有無咁誇張呀,爛隻琴就要死?」跟著就來第二個層次,枯燥的家庭生活,主角雖然對兒女也有愛,但卻不足以讓他活下來,對太太就更談不上有感情,本來這種家庭生活他仍可苟延殘喘地過下去,但這種沒有愛的婚姻,妻子卻不能忍受,最終以極大的妒火,毁了琴。


  跟著就進入了生命最後的八天,種種黑色幽默的尋死幻想,其實更襯托出悲劇的主題。主角開始回憶自己的成長,學琴、戀愛、失戀、成為藝術家,觀眾開始有點眉目,原來還是為了一個情字。但主角他們都對這種悲劇逆來順受(這點在後面要討論),大概是覺得命運播弄,男主角更能化哀傷為藝術,成為了出色的提琴家。

  本來,生命就充滿了遺憾,遺憾的生命也未必一定要強行結束,這來到影片最後的一個懸念的交待,到底最終導致主角尋死的原因是甚麼?卻是對愛情夢想的完全幻滅:女主角在片後與他再遇,竟然已認不出他來,到此,男主角徹底崩潰了,「原來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思念愛人,對方跟本很快就忘了他。」這可說是駱駝背上最後的一根稻草,而且是非常重的一根草。生命,就這樣倒塌了。

  以為這是最悲了嗎?還有,最後電影交待,其實女主角未有一刻忘懷這段情,但卻放棄了唯一可挽回的機會,這才叫人無限唏噓,原來悲劇一直都是人為的。

  人為因素之一,家庭,對於很多民族來說,父母輩對兒女的婚姻往往都有絶對的操緃權,女主角的父親固然阻止了一段情,男主角的母親卻也一手促成了一段次等的婚姻。但我覺得來自外面的力量雖然大,但有可能反而會令愛情更堅定,所以最大的人為因素都是來自人自己,如果男主角繼續堅持,甚至乎感動女主角的父親,而女主角也堅持自己的幸福應由自己決定,故事一定會改寫。這個故事完全沒有甚麼意外的發生,所有事情的結果都是人為的,所以絶不能說「天意弄人」甚麼的。而更耐人尋味的,據說這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

  另一個引起自己思考的是,藝術與生命的關係,主角在失戀後才真正成為一位提琴家,提琴聲感動千萬聽眾。曾有人說過,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包含悲劇元素的,真的相當吊詭,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予盾,我們當然希望凡事順利、生活幸福快樂,但往往人生都不會是這樣的。藝術本來就是追求完美的,但真正的完美卻要包含缺憾!

2013 秋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我變,故我思11-戲法人生

文章日期:02/03/2012 12:09 pm

在開始寫這專欄時剛就任資訊傳宣秘書,一彷眼就已寫了十期,其實在未成為委員前已希望投稿,但卻有一個有點傻的想法:我要先儲到一年十二期的稿才開始投稿,結果當然不能實現,在接手會訊工作後就迫著自己每月寫一篇。而自己對文字工作也有一份鍾愛。在拜讀了葉望風的論文「Passion and Magic_探析魔術的藝術性」*後就更感到魔術-這種仍在某些人眼中只是騙騙孩子的小把戲-的確與不少與人生:哲理、人性、科學、愛、等等的大道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要傳達這種種的深思,卻非影像媒體或網絡「快餐」文化所能盛載,我相信文字仍是最好的一個載體。所以很希望大家也將你魔法世界,透過這個另類方式與大家分享,即踴躍投稿。

而就我個人而言,魔術的確帶給我不少東西,有朋友笑言他如果不玩魔術,就連接觸外國人講英語的機會也很少,其實我也一樣,在十多二十年前我更不能想像我會以魔術開展自己的生意、也不會知道,原來我會以魔術表演與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以魔術表演為一些不同階層的人帶來最直接的歡樂。而最近參加了一個政府資助,以生命導師型式陪伴一些社會資源匱乏的青少年成長的計劃,當中配對的學生也跟自己一樣熱愛魔術,過程中一起分享魔術的樂趣也與一般演出所帶來的滿足感大有不同。當然魔術還為我帶來了很多朋友,不同的年齡,階層、背境、工作,與他們的交往切磋,在在都豐富了我的人生。

就以筆者當年完成了入會測試為例,表演完後,幾位前輩朋友都給了我很好的意見,有些是自己從未想過的問題,他們的分享我還記得很清楚,就是這種種人際間的善意互動關係,大大充實了我的魔術表演,也大大豐富了我的人生。

當然,像所有事物都有其陰暗面,我也不是一味的傻樂觀,當看到圈內一些負面情況,有時也難免氣憤嘆惜,我只好告戒自己,不要為是非而是非,更不要參與無窮無盡的「網爭」**,建立可能需要幾十年,但拆毁卻可能只需兩三天。共勉!

2/2012
其文現正在會訊連載
  **指網絡上社交群組的言論爭拗



我變,故我思10-最重要一課

文章日期:12/18/2011 09:03 pm

   2011年十二月在香港舉辦的亞盟(AMA)魔術大會對我的意義實在非常重大,除了因為這是我第一次以工作人員身份參加魔術大會,而不能盡情享受魔術大會外,也是我魔術生涯中最最重要的一次魔術大會,因為當中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除了一些未臻完善的安排外,我相信大部份與會者都同意這是一個辦得非常成功的魔術大會,不怕往自己臉上貼金,因為一些國內的朋友不只一次說真希望每年都是由香港主辦這個魔術大會!
   大會完結後的一兩天,整個人都還是處在相當興奮的狀態中,即所謂「High」,因為當中就我所能觀賞得到的比賽、表演和講座,就已經令我嘆為觀止,還有傳說中的「韓流怪客」(極利害的韓國舞台參賽選手,可惜我未能現場看到),更令這次大會變得難忘。
   而對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Juan Tamariz(璜。譚瑪仕*)的工作坊,由於我的工作主要是待在接待處,所以起初沒有期望可以出席這個工作坊,但機緣巧合下,我被安排協助Juan的工作坊,因此可以近距接觸這位在很多魔術師心中的英雄」。
   其實在09年的北京FISM已有幸親眼見識Juan的魔法,看了他兩場的表演,那種感覺就像是一鎚一鎚的打下來,完全打破了我以為自己已懂得的魔術知識,所有朋友都配服得五體投地,加上在講座中所見所學的,就奠定了他的英雄」地位。
   所以今次再看Juan的表演時,已不像兩年前般震撼,但卻完全無減我對他的敬重甚至可說是愛戴,而聽了他長達接近五小時的工作坊後,就更令我對魔術的領會進到另一階段。工作坊其實不是我初想像的,會極近距離地個別教導,甚至乎也沒有教很多的tricks,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談論一些心法」,很多關乎觀眾心理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而最後約一小時,Juan談了他對魔術的七個重要心得(7 veils of magic),當中改變了我對魔術的一些看法,例如魔術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以假」示人的,但他卻強調我們魔術師表演時應以真」(或真我)待人,他多次道出不知何故,觀眾是能夠感覺」到魔術師的各方面質素的,好像是我們對魔術的熱愛、投入等。
  而最重要兩點,也是開頭和結尾的兩點,就是魔術師的兩種愛」,對魔術的熱愛和(大家坐穩)對人的愛!!天啊,對魔術的熱愛**,我們可以理解,但表演魔術而矣,還要愛觀眾?這是怎麼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最終讓我明白,為何Juan每一次表演都是這麼盡情投入,原來這是關乎他的信念的;他希望觀眾可以在他的表演中得到最大的歡樂。
   完成工作坊後,我和Juan及他的太太共進晚餐,我向他表示,他對魔術的態度,其實已經是一種宗教的情操。不是嗎?這甚至跟聖經中記載,耶穌對門徒的教訓: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是愛人如己」***,何其脗合!
  謝謝你,我們的英雄Juan Tamariz
  *註:Juan,有趣的是這個字我們香港人一般的發音都接近關」或guan,但從譯音可知,這個字發音應是H字頭而非K或G,就像我們普通話的花字。
**要探討對魔術的熱愛這課題,可詳讀會訊另一篇葉望風的文章:「探析魔術的
藝術性」
***註:聖經馬可福音12:30
  後記
  Juan完成舞台Gala Show後,因大多食肆已關門,我們只好到HotelBar吃些東西,而當然一眾魔術師們都不會放過這個近距離接觸英雄的機會,他也隨手就表演了幾個令我們拍案叫絶的魔術,無論台上台下他一有機會表演魔術就絶不欺場,而且對所有Fans的要求都來者不拒。


我變故我思9 - 開心魔法

文章日期:12/05/2011 11:18 am
   雖然筆者執筆時,正在忙著協辦AMA魔術大會,但還是抽時間看了部份一個網上的另類魔術大會EMC(Essential Magic Conference),一個非常特別的魔術大會,與會者無需跋涉千里、無需為選看甚麼節目煩腦、更不會因時間不配合而錯過精釆的內容。而節目中非常多的演講及訪問也是特色之一。
   當中一個訪問,令我有些感觸,被訪者是當今紅極一時的魔法明星,電視上的表演帶來萬千觀眾愛戴,然而幕後卻另有一番風光……
   魔術師坦言過去幾年雖然名成利就,但也面對來自四方八面非常巨大的壓力,以至甚至想過自殺!但為甚麼表演魔術竟會令人有如斯沉重的負擔呢?被訪者自己在訪問中也透露了一些端倪;他覺得在身處的文化中,魔術師是一個不被重視的身份,甚至會被視為一世潦倒。於是他就對自己期許:一定要成名,一定要富有,我猜潛台詞就是要不能被人看扁,就是因為這番心情,我總覺得他不能盡情享受自己所表演的魔術,他要努力創出前所未有的魔術、他要努力不讓魔術在網上被解構、他要努力滿足各方面的要求......,結果他做到了,電視上表演的魔法瘋魔萬千觀眾,亦開始裴聲國際,但我所懷念的卻是在電視上走紅前的他,那時看他在台上的演出,非常瀟洒、亦充滿陽光活力,我覺得他那時也和觀眾一樣享受魔術的,如今卻好像有太多包袱。
  魔術真的應該帶給人歡樂的,無論是表演者或是觀眾。當表演者只是絞盡腦汁要想出一些前所未有、震礫古今的效果,而換來的是觀眾千方百計,一窩蜂的要識破機構時;又或者魔術師的表演和創作只是希望可以得獎、成名,然後再得獎、更加成名時,魔法藝術的最大魔力就會漸漸失去!
 *文章題目來自本文刊出時剛好一齣同名的電影正好上映


我變,故我思 – 8失樂的神奇感

文章日期:10/26/2011 11:36 am

   很喜歡表演魔術給小朋友看,他們單純的反應為我帶來單純的滿足感,有時孩子們會爭著問:「(魔術)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
  對於小朋友來說,魔術是真的,他們因神奇事情而產生的喜悅,也是真摯的,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真魔術漸漸遠我們而去,真摯的喜悅也逐漸減少。
  魔術師何嘗不是?你還記得對上一次被魔術的神奇所引發的喜悅是多久以前的事嗎?(我還記得第一次看Mcdonald Ace那份神奇的喜悅),原來人真是會因為變得聰明而少了快樂的,我們現在看魔術的喜悅,很多時都是來自魔術以外的元素,例如搞笑演繹、場面包裝、表演者的魅力甚至魔術的藝術性,單純來自魔術神奇感的喜悅已不易找到,因我們知道的秘密實在已太多了。
  
所以近來會聽到一些魔術朋友分享一個有趣的情況,他們買了一些精采的教學光碟回家後,會單看表演部份,然後遲遲也不會看教學部份,因為想享受一下被「騙」(Fool)的感覺,這與我們初學魔術時的心態實在有非常大的分別。
  但要我們「扮天真」去享受魔術的神奇感,也好像有點說不過去(我認識很多朋友,當他知道的魔術越多,而又不是經常表演的話,就很容易會開始對魔術冷淡)。所以我們會「提升」這種對魔術的滿足感的層次,脫離單純的神奇感覺。這種滿足感,有時我會從觀眾的反應中找到、有時會在同儕間的交流中找到、有時會從欣賞一些揉合了多元素的作品中找到、有時會在自己練習時達到某程度的成功後找到、甚至(恕筆者坦白)在表演後收到實質回報(錢)時找到!

  經驗的表演者大概都可告訴我們,最難取悅的觀眾群應該是那些受過相當教育、有一定社會地位及成就的人,他們大多數在看我們演出時都是側著身、交义著手、面上帶點嘲諷的似笑表情,幾乎從不拍掌。但吊詭的是,我們卻收取他們比其他人高得多的表演費!

  結論是魔術師其實要不斷充實自己,不單在魔術的範範疇內,更應保持開放的腦袋,學習不同知識,豐富我們的演出,才能讓觀眾欣賞更高層次的魔術。有人問心靈大師麥斯馬雲(Max Maven)平時都看些甚麼書?他的回答是:「所有書」!

我變,故我思 - 7 日光之下

文章日期:09/23/2011 11:07 am
  最近參加了一個大師的講座,當中他一口氣教了十個簡短的魔術,效果都是非常精采的,只是當時我有一點納悶,因為其中有些魔術真是非常經典的,例如一個剪絲巾還原的魔術,效果非常神奇,但歷史也非常悠久,而且也不是有新的演繹方法,大師為甚麼還要拿來教?
  後來我想通了一點點;對於今天大多數年輕的魔術愛好者來說,這些他們未見過的經典,其實也就是新的,因為相信今天我們接觸魔術的最快方法就是在網上搜尋,所以我相信大部份Tarbell書中的魔術對他們來說也都是新的。而大師的用意大概就是要將好的魔術帶給我們。

  這讓我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站舖(魔術店)的初期,有一次我在樻枱前做了一個幾乎每日都表演的紙牌魔術,觀眾中有一位年輕魔術愛好者(對不起,年輕人),他很愛鑽研難度高的紙牌手法,更是移牌術(Pass)的死硬擁躉(錯!不是那位大師),當時看了這個魔術就黙不作聲,我以為他一定知道其中(幾乎所有魔術師都知道的)秘密......
  當晚我到一個魔術討論區溜灠,看到了一則留言,內容大致如下:「嘩,今天我在魔術店看到一個很勁的pass,店員將一張牌放到整副牌中間,然後將牌放到枱上,看不到他有任可動作,牌就升到牌叠頂,好利害的invisible pass」
不多久,其他版友就留下這樣的一句
「Svengali Deck」........


  其實日光之下,本無新事,在魔術店多年,看到無數所謂新發明,都只是新瓶舊酒甚至是舊瓶舊酒、新瓶壞酒......,有些還在傳統中加上新意,讓人有些驚喜,其他很多都只是乾脆照搬舊意念,甚至連credit也沒有!


  而我個人則全完不介意東西是新是舊(實際上我還真的有點崇古,覺得新不如舊),只要效果好又實際可用,就不管是有多麼舊的了,真實的表演經驗中,也有很多次觀眾看了我的(最傳統)剪繩魔術,對我說這個魔術很神奇,我沒有看過!


  所以從顧客進門的第一個問題,我大概就可以把他評級,問題通常有兩種:
「有甚麼新魔術?」
有甚麼好魔術?
  下次你來,應該懂得問甚麼問題吧?


註:這類型的趣事/笑話還有兩則


1.有一次另一位年輕人(對不起,年輕人)在店裏表演了他自創」的一套紙牌流程,大致上是把一張牌派枱一張牌放底,直至最後枱上的牌就是一條青龍,然後他頗得意的說,想得很辛苦才想出來的呢!但我卻不識趣的說:「這個魔術很早就有了,而且也不用想得這樣辛苦,將流程由尾到頭做一次便可以了!


2.魔術師甲:「我最近自創了一個很利害的紙牌手法,看......
魔術師乙:「嘩,戴華倫(Dai Vernon,讀者請起立)先生,真高興見到你,我還以為你已經死了。
(最後這則原出於早期雷普康的笑談魔術)

我變,故我思 6 殘「局」

文章日期:08/30/2010 10:44 am
  八月的一個上午,我行經旺角一條行人隧道,見幾個男人在圍看一盤棋局,一個擺局人正在與一位挑戰者爭論著誰勝,挑戰者頗為激動的行著棋,最後應該是他勝的,挑戰者就興沖沖的表示自己勝了就走開了,然後擺局人在我們其他幾位圍觀者前表示,最後一著他一時行錯了,其實應該是這樣的,這更正的一步原來會令他得到勝利,旁觀者就對剛走不遠的挑戰者嚷著其實是他輸了(*1)
  挑戰者就走回來,還是興沖沖的再走一遍他剛才勝了的走法,並很熱烈的表示他是勝了的嘛,旁觀者企圖解說最後一步時,挑戰者表示不要光說(*2),用手行棋,而擺局人就把棋推過來讓旁觀者代他行棋,並表示不耐煩挑戰者的囂張態度,旁人只是口說,我也對挑戰者說是你輸了,他說怎麼會呢?就從頭再行第一步,我忍不住給他應了一步,他突然從腰包中掏出一張千元鈔抛在地上,說他輸了就輸掉這一千元,我(被花(棋)迷還未醒#)說你這樣會輸掉的呢,他說不會的,你勝了就是你的,而擺局人對我說你勝了給我(擺局人)一百元就可以了(*3)
  我的心很想看到棋局的最後,就很想走下去,而且真的想即使勝了,也不會要他的錢的(幼承庭訓!),但挑戰者突然說他拿了一千元出來,我也要拿多少出來吧,我再說,你這樣會輸掉錢的,他還是重覆他的話,有那麼一刻我覺得,噫!真的羸了這一千元也不錯呢!因為是必勝的嘛!
這時聖靈就在心裏感動我,不要動貪念!而按我一點點對橘中秘或其他殘局的了解,這些局往往藏著一些(棋局裏的)極高明極誘人的陷阱,你大以為對方一定是這樣走吧,他往往會有非常出人意表的妙著應對,這時你即使不會立刻敗下來,也不能佔著優勢,剩下來你可能要和對局者磨棋底(較量真正的棋力)
  我立刻站起來並表示,噫,你們是不是串通的,然後我退後數步並掏出手電作狀打電話報警,挑戰者就立刻起來跑掉,擺局人也怱怱收棋起身向我發惡的推了一下就轉身走掉,而旁觀者竟然表示我不應「踢爆」,應該看下去
  事後看來也許旁觀者中也有同謀者,因為在(*1)中,他們為何會叫回挑戰者?他們又為何不出手行棋?
  文中(*)都是極明顯的疑點,只是當局者迷,而他們也非常高明地製造了緊張的氣氛,致使我們完全忽略了棋局的其他部份(和當時環境的破綻),一味的以為是一面倒的必勝,這種Misdirection不知能否應用在魔術上呢?
  有趣的是,當晚的警訊正正就播出這種象棋騙局,只是方法有一點不同!現在細想,我覺得他們拿出來的一千元也很有可能是假的,因為如果旁人中有人立心不良,拿了它立刻逃跑,他們豈不「蝕大本」
這件事我雖然沒有上當,但也有些驚險,我已經不是貪便宜的一類人,但因好奇心、嗜好和好勝心,還是會有上鉤的可能,所以無欲則剛,僅記,僅記。
註#--調寄帝女花庵遇
30/08/2010
後記
  往後我還在相同地點遇過一次他們,這次我站得遠遠的觀察,然後真的打電話報警,但警方的回應是問他們有沒有衝突?並問我是否有需要派警員到場!我說人都開始散了,來了也沒有用,就這樣不了了之!!還是自己小心儆醒吧.....

我變,故我思5-關鍵第四步

文章日期:03/16/2011 11:53 am
我的魔術之路是這的:

第一步
  小時候就已對魔術有興趣,不知從那裏學到一些小小小把戲,如牙籤在指間跳動,也會買一些魔術模型,跟著還會去圖書館借一些中國魔術書,以當年的理解能力,實在覺得這些書是吹牛得太過份,以手指套現在當然知道是Thumb Tip)為例,我誓死也不會相信一個那樣的手指套可以騙到任何一個智商高於0的人,於是我覺得魔術其實都是很低能的(被它騙倒的觀眾當然更……,於是我終止了對魔術的興趣,直到……
 第二步
  十八年後,認識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位魔術師,他表演了一個八仙過海的錢硬魔術,令我看得目瞪口呆,這個最原始版本的Coin across魔術我到今天還不斷表演著,而印象中現場觀賞過的同類效果,我最為激賞的是我們已故的會員差仔的表演,使我誤以為他用gimmick coins,這位朋友再引領我認識另一群更利害的魔術師,當他教導我正確地使用手指套時,我才震驚地發現,這不就是我多年前嗤之以鼻的東西?而當我嘗試表演這個魔術給人看的時候,才領略到這小小工具的神奇力量,這樣才真正開始了我的成魔之路。
 第三步
  那時互聯網還未流行,要接觸魔術,只能流連於魔術店(當然包括創興廣場十多樓),各種產品及錄影帶,雖然買了一大堆,但魔術的學習都停留在「玩」玩具(道具)的階段,完全覺得魔術師為表演流程所舖排的對白是「廢話」,魔術最重要的只是效果(這種心態大家可能都有點熟悉,今天我就看到很多年輕的魔術愛好者正正是這樣想的),其實很多魔術師在精心設計的演繹中,已不知不覺間為最後的魔術效果舖路,使那神奇的一刻逹至頂峰,也有不少魔術師將方法或手法嵌入了演繹過程中,讓觀眾更覺效果的神奇。
當然這種種精緻的學問,我當時那會領略得到,直到……
第四步
  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次魔術大會。
魔術交流會的確是魔術界非常獨特的一件盛事,像這樣一個高度集中地在幾天內發生在同一地方的專業大會,在其他範疇內是相當少見的,譬如畫家、音樂家、文學家等,我們不容易見到連續多天來自世界的精英幾乎不眠不休地表演、交流、講座、比賽。
種種我們連發夢都想不出來的魔術效果,不斷開闊我的眼界。(有時我會想,初學魔術的人參加這種交流大會,可能會有點危機,因為一下子太多太多的魔術發生,又一下子知道了太多太多的魔術資訊和秘密,使我們少了很多第一次看某效果時的驚喜。或在很多的交流機會中或產品銷售枱前,很多魔術我們未看效果已知道方法,的確使我們小看了很多好的魔術。)
  也是在很多大師的表演中、各種比賽的作品中,我開始認識到,魔術實在是一種綜合的表演藝術,當中利用到的戲劇、心理學、音樂等元素,都大大地豐富了魔術的效果。縱然我不能完全消化所學到所看到的,但已實在提升了自己的層次,也真正地影響了自己表演的魔術。
所以大家真的要把握每一次可以參加的魔術大會哩!

我變,故我思4-魔術與我

文章日期:02/21/2011 12:33 pm
  每一位魔術師與魔術的關係都有點不同, 這裹所指的魔術師是泛指一切學習魔術,職業或業餘的愛好者。

以我所見,大致會有以下一些類型:
魔法小強
  這類型純為興趣的魔術師對魔術就像對其他興趣如攝影、 打機等一樣,只是閒來跟朋友表演一下,娛人自娛, 絕大部份的魔術師都可歸納為這一類(所以是小強), 是魔法世界的子民。(另有一類一見到魔法小強就要將之「拍扁」 的人(觀眾),與魔術師有不共戴天之仇,一見魔術表演, 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拆穿,拆不穿也要裝作知到一切。遇到這些「 魔法殺他死」也不用太「上腦」,同情他們吧, 因他們已在生活中少了一種很好的娛樂。)*
愛知魔法師
  這類愛好者很少表演魔術,但很好研究,也恪守魔法戒條(即時考, 魔術師有那些戒條?)對他們來說, 魔術是一種智力遊戲多於其他東西(如藝術), 他們不太在意魔術的表演成份,只留意機關。
魔法醉翁
  醉翁之意當然不在酒,他們也不在乎魔術, 他們只用魔術達到一些目的。
  站舖的時候,會遇到這樣的顧客:
「有沒有效果強勁、50元以下、可以用來結識異性(筆者按: 當然不會說得這樣斯文),又不用練習的魔術?」
「‧‧‧有兩種,一種已賣光••••••」
「那另一種呢?」
「另一種還未發明!」
  這類型中最吊詭的一個分類是對魔術冷感的職業魔術師,不騙你, 真的有這種冷感魔法師,大概就如廣東話所說的「做果行厭果行吧! 」魔術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碗飯而已。
  當然也有一些健康的分支;例如有人用魔術與人建立關係、 有人藉表演建立自信、也有人只求魔術可以帶給人( 特別在困難中的人,如病人)歡笑,更有人用以傳道。
  我們還有一群魔術界的中流砥柱,他們熱愛魔術、努力以提昇魔術層次為已任,他們也不限於職業魔術師,更有不少只是業餘魔法師呢!!
  而魔術除了是我的興趣、我工作的一部份, 更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因為「福音魔術」 在我人生的低潮時,讓我重新振作,思考生命, 所以說魔術曾救我一命也不為過。(真正魔術救命的事也是有的, Paul Potassy有一個很精采的真實故事,有機會再分享)
Feb2011
 *  Eric Mead在他的著作 Tangled Web 中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Eric如常地表演他的walk around魔術,一位賓客突然走過來對他說:「不要再做這些白痴的玩意了!」說完便走開了,那晚他一直耿耿於懷,「我的魔術出了甚麼問題?」
  經過一番認真的思索後,他得到了一個結論,並非他的魔術表演出了甚麼問題,他自問演出已到達相當的水平,只是世界上就是有人天生不愛看魔術,他們可能不喜歡被愚弄(fool)的感覺、他們可能缺少幽黙感、又或對一切不解的事物都感到不安,又或就是最簡單地不喜歡(就像每一種藝術都不會被所有人欣賞一樣)。而可能為了表示自己並非那樣笨,他們就將一切不明白的東西歸類為白痴」、低能」。
  想通了這點,Eric就不會怪責這類人,反而覺得他們有點可憐。

我變,故我思 3- 穿

回主頁

穿 
  2010年1月23日,香港基督徒魔術師團契的十週年慶典滙演,下午二時半我們一部份表演者及工作人員已到達會場-官塘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隨著各表演者上台簡要地作了技術綵排,我也完整及順利地完成了我的項目排練。
  跟著下來就是等待表演開始,心情也是輕鬆的,因為對所表演的節目自信已非常熟練。 
  大概晚上七時三十分,表演正式開始,我在後台看著小小的直播電視,各表演者都順利地完成他們的項目,隨著主持幽黙的介紹,我出場後也說了一些關於魔術師的笑話,而我用抛磚頭選觀眾的噱頭也引來很好的反應,直到那位被選的觀眾上台,開始跟他交手後,我感到一點點的壓力……
  這位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挑戰者,幾乎每一個項目都想跟表演者過不去。我大致上按著流程繼續下去,應該說是我以為我是完成了每一個步驟,且將一些可能引起更多麻煩的環節除去。 
  來到開始拍紙袋的時候,第一個紙袋,順利完成,當我要求觀眾選第二個紙袋時,他已認為所有紙袋都是空的,(事後回想,如果我是夠慎定的話,我可以再將紙袋打開一次,證明給他看),而且真的願意拍下紙袋!!!幸好我的堅持不讓觀眾真的拍紙袋,救了我們,否則…… 
  然後是我用力的拍下第二個紙袋,當看到釘真的穿過了自己的手,我自己也不能相信,心想,噫,真的穿了?不知為何,我沒有驚惶,且讓觀眾看真的穿了釘的手,然後再將拾回東西,拿起表演箱,還說了句謝謝才走回後台。 
  跟著很快我和助手就往急症室,醫生說幸好沒有傷及筋骨,大概休息一段時間就可康復,隨後我還回到會場,好讓大家放心一點。
2010.1

我變,故我思2-態度決定一切

文章日期:01/03/2011 01:13 pm
一零年的聖誕月魔術市道相當不俗,行家反映表演的確多了,有人十二月就做了五十多場表演(!!!)。自己參與及欣賞的表演也不少,從屋邨小規模的演出至世界級大師的商場表演都看到了,欣賞表演之餘,也獲益良多,不單從大師演出中有所得著(唏!魔術師們,不是說看到了甚麼機關手法,而是說看到了態度和真正的專業),從一般所謂「街Show」中也有一些反省和學習。
  當中覺得一些表演實在大有改善空間(其中看到的一場屋邨表演,就連我太太也說的確hee了些),這其實也是一些專業的魔術表演,而令我覺得可惜的是演出者的態度,雖然神奇的道具是有了,卻看不到魔術的神奇,很多效果都是演出者自己「說」出來的!可以想像得到,觀眾的零星掌聲當然也是按演出者的要求而來的。而這類表演者,筆者也知道有好一些,他們從不參加甚麼魔術組織、團體,也不會參加交流活動,付費的魔術演出也不太願意出席!魔術就是一份工,甚至要不要「做好呢份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收入!所以態度決定一切。
  另外也看到一些在甚惡劣的演出環境下,雖然不能全場演出都很滿意,但卻的確看出演出者的努力,也有相當不錯的時刻,而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其實也都會是我們大多數表演者面對的問題,如戶外加上差勁的音響,表演角度極受限制等,都是我們要努力克服的問題。
  也看到一些同樣是在不太理想場地表演,卻仍做到非常專業水準的演出,當中特別佩服是例如在寒風凜冽的戶外場地,為了演出的可觀性流暢性,表演者和助手都穿得像盛夏中一樣,非常敬業樂業。這場演出在短短十分鐘裏,魔術師就出盡了法寶,由搞笑魔術到舞台幻象都演得精采,且做到了魔術效果和娛樂性都相當密集,觀眾更拍爛手掌(事後我才知道演出者還是抱恙在身呢!!至於為甚麼在短短的表演中,要演那麼多的效果呢?筆者起初有點不明白,但後來細想,相信這也是專業考量之一,因為在一個露天觀眾要站著看且隨時可以離開的場地演出,就需要有密集的效果和吸引力,好留著隨時加入的觀眾)。所以態度決定一切。
  最後當然不得不提大師的演出,演出精采當然不在話下,但為甚麼我們會覺得如此精采呢?其實台上所有的魔術(tricks),我們在場的魔術師們大都看過甚或已自己演過。當中看到的不同就是一種精心、專業的舖排,而且大師在台上台下都是那麼投入,對觀眾甚至可說是親切,原來大師的功架不在與人相處的態度上,而是在演出的專業上。更感動的是大師不單單演出把戲,更為其中的一些演出注入意義(例如民族共融),記著,這也只是在商場中的一些「街show」而已。
  如果你只想到:「當然啦,他收什麼酬勞,我們收什麼酬勞,怎能同日而語?」那我只好無奈地祝福你,能夠繼續現狀!!
  所以態度決定一切。
Jan 2011

我變,故我思一.緣起

回主頁

文章日期:11/21/2010 10:21 pm

  欄名為"我變,故我思",靈感當然來自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千古名句"我思故我在",想到這個欄名,也曾沾沾自喜了好一會兒(其實欄名也語帶相關,希望有心人能在日後的分享中瞧出端倪),只是頭開大了,就害怕實在魔術資歷太淺,識見有限,唯望前輩高人,不吝賜教。
筆者希望在此分享這些年來學習、表演及從事魔術相關工作(主要是零售)的點滴見聞及反思,唯望抛磚引玉,大家也把所見所想與大家分享。
魔法藝術
  在構思第一篇分享內容時,起初實是茫無頭緒。但剛巧早陣子城中圈內有人提出了一個議題,就是有魔術機構負責人對政府不將魔術表演藝術」與其他藝術項目如舞蹈、電影、音樂般納入其資助範圍,大不以為然,並發起收集業界簽名向政府表達不滿,其後發展如何,我不得而知,因種種關係,我沒有回覆,也不太上心(惟望知到事情發展的朋友,告知一二),發起者動機也不便惴測,只是對於魔術或魔術表演應否算是其中一種正統藝術,就如文學、音樂、美術、電影及戲劇等,頗有一點愚見。可能前輩或愛好者未必會同意,只是希望引起討論,激發思考。
  我認為將魔術列為正統藝術,實在不恰當,只要這樣想一想:當主流文化提到藝術範圍時寫道:文學、音樂、美術、電影、舞蹈、魔術、戲劇……,大家有何感想?非魔術師有何感想?
  我覺得藝術表現形式只是一種載體(或媒介 Media)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表現形式都不約而同地指涉一種形而上的、哲學的、人文的、宗教的,最終是宇宙性的內涵,捫心自問,魔術表演可以盛載這些內容嗎?有魔術作品能有任何一首貝多芬音樂、一幅凡高的畫作、一齣莎翁的戲劇、或紅樓夢的境界嗎?
  而且藝術形式是有生命力的,魔術表演的歷史其實不比其他藝術形式短,甚至比一些藝術形式如電影等,長得太多了,但今天魔術表演仍是被列於較次的表演藝術範圍中(在維基百科藝術類別定義中,魔術與喜劇被列於表演藝術一欄下,但其實維基並沒有為藝術類別分等級的),大概與雜耍或民間藝術同一層次,我相信這並不是人們故意貶低這門藝術,因為實在找不到一個終極理由說明有人去故意壓低某一個藝術形式(話說回來,又真的沒有一種藝術形式像魔術般在中世紀受到宗教的極大迫害,但我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這種迫害是導至魔術不能跟文學、音樂等同列於主流藝術的原因吧),即使真的有這樣的打壓,但經三兩百年下來,藝術本身的生命力都應必然讓他復甦的,所以我看魔術今天的「地位」大致上還是合適的。
  「魔術表演」的目的是娛樂,所以恰如其份地看自己的專業,不亢不卑,明白每個範疇的目的與限制,才能取得別人真正的認同。
在短短的篇幅內討論如此富爭議的題目,實在是「到喉唔到肺」,希望日後還有機會再談。
22/11/2010
6/12/2010修訂

非常盜 - 盧域斯羅特希

文章日期:06/20/2013 05:07 pm
  為了些特別的原因,在這套片上影前幾天,我決定有一段時間不獨自進戲院看,但之前看了這戲的預告片,覺得非常吸引,加上也與自己職業有關,便和太太一起去看了。結果卻非常失望,並且在不同FB朋友的讚賞這片的留言中留下了:「一套爛片,浪費了這麼多好的演員」的評論。

  可以說這是我今年到六月為止,看了約七八十部戲中最失望的一齣,爛的程度直追GI Joe 2,這和大部份人的意見不同,也不管票房的收入反映受歡迎的程度。

  我小心問自己,為甚麼有這麼大反應呢?便決定整理一下所想,把它寫下來。

  由於與大部份人意見不同,我覺得有需要去討論一下我心目中的好電影的一些要素。
  其實不同的人對電影的觀感很多時都會南轅北轍,所以要跟人討論某齣戲是否好看,就好像兩個人在爭辯:
「臭豆腐好食」、「臭豆腐好難食」一樣沒有太大意義,我們好像最多可說我喜歡,我不喜歡。
  但真的沒有一點客觀準則嗎?我看還是有的,就如藝術一樣,雖然最終都是非常個人化的,但也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可以傳達的元素的。

  所以我覺得好的電影都最少應該包含以下這些要素的:

  角色性格-好的角色都一定有性格的描寫,
「非」片卻完全缺乏,因為導演只著重五花八門的光影效果,完全沒有興趣去塑造人物角色的深度。以鐡甲奇俠3為例,主角就要去克服決乏安全感(恐懼)的心魔。

  感情-好的電影都一定有感情的描寫,還是以鐡甲奇俠3為例,主角和小孩及主角和女朋友的情都相當好看。但
「非」呢?男女主角探員好像會有感情發展,但仍是沒有時間去交待。而四位魔術師之間有感情交流嗎?或有矛盾交鋒嗎?

  劇情-我仍然堅持,好的電影,一定要先說好故事,而這戲的劇情亂攪一通已經似乎是共識了(且看am730中的另一篇影評,對這片主要是讚的,但還是覺得劇情太兒戲了),導演/編劇只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及眩目的效果,結果是天馬行空(本來電影就是可以天馬行空的,只要是一齣魔幻片、科幻片或超現實片,甚至現實片也可以,卻是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完全是
「想點就點」*,大概劇情的智商在13-16歲之間吧(得罪了)。

  好的推理片,故事的情理都應該是讓觀眾
出來,而不是讓演員喋喋不休的出來的,當然最後這一點沒有太多電影做得到,只不過這套戲卻做得更差,那種解畫方式有沒有一點熟口熟面?對,就是電視的偵探肥皂劇。導演覺得觀眾是甚麼程度,就會用甚麼方式去說故事。

  這是我最主要看不順眼的幾點,而關於電影的製作,我也很不滿,主要是節奏問題,整套戲都非常急速跳躍,看得有點頭昏腦脹,這對年輕人可能問題不大,甚至他們會喜歡這種節奏。導演好像患了過度活躍症般,從不願細心地交待劇情或描寫人物,大概他知到,所有東西都不能經得起細心思考,於是就讓你不停地追看畫面,完全沒有時間動腦了。

  這種風格其實很像從前的一些港產動作片,且是二三流的,只要放下腦袋入場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覺得這片想效法盜海豪情(Ocean Eleven),我覺得實在差得遠了,而跟魔術片死亡魔法也不可同日而語。

*挑一個我覺得不合理的劇情,探員主角中場和其中一位魔術師大打一場,看了結局後,你會不會想一想,為可要有這一場對打?是給其他人看的嗎?好像沒有甚麼其他人!我覺得這完全是給觀眾看的。



獵頭遊戲 (Headhunters)

文章日期:09/24/2012 10:43 am
獵頭遊戲 (Headhunters)   挪威   摩丹泰頓 
非常精采的一齣歐洲電影,成績直迫甚至超越「龍紋身的女孩」,劇情緊湊剌激之餘,佈局交代都相當嚴謹,每個細節都有原因,而且有別於荷里活片,多了一些另類元素,例如非常突發的情節。

在此談一個少在其他評論或觀後感題到的一點:人性。
主角是個獵頭公司的CEO,妻子是美麗的畫廊負責人,理應是生活無憂的上流貴族,但卻因何竟然挺而走險,趕起盜畫的勾當?原來是要維持他與妻子的奢華生,他雖然娶得嬌妻,但卻不相信她真的愛他,認為她只為錢而嫁他,說到底原來是自卑感作怪。

影片一開頭他已自道身高只有一米六八,卻有一個標準模特兒身高的太太,故他經常有綠帽疑雲,自己亦有不忠。然而身高真的是他自卑的主因嗎?看來未必,可能是他深處的自卑感(甚至可能是與生俱來或早年成長問題導致的)作祟,即使他有足夠的高度,他還是會因為其他原因而缺乏應有的自信的。甚至事業上愈成功,自卑感反而愈重,成功是希望能證明自己。

主角甚至因害怕自己將來的孩子會奪去妻子對自己的愛(當然現實生活也真有這種情況),而不希望有孩子!這種自卑感其實已成了一種病態。
主角不單只事業有成,而且也非常的聰明機譥、心思縝密及遠見,一般很難理解這樣的人竟會有強烈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情上)感,這種性格上的缺憾導使他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害怕的情況(妻子不忠),所為自我實現,原來人性就是有這種不相信幸福的自毁傾向!

戲裏主角經歷了一次多番生死的過程,亦僥幸地明白妻子是真的愛自己,最後才有完滿的結局,現實中這種性格問題當然不會這樣容易解決,但作為一部主流的動作劇情片,能稍觸及這樣的的人性問題已是非常難得的了。

9/2012

秒速五里米

回主頁

文章日期:09/22/2012 10:24 am

秒速五里米(動畫 日本 新海城)
作為重寫電影分享的第一篇,實在是因它 - 秒速五里米 - 是筆者近幾年來看的影片中最覺窩心的一齣。我也不知重看了多少遍,最為憾的是未能在大瑩幕上觀看。而我希望寫了這篇觀感後,短時間內也不要再看了,因我已察覺影片那種消沉無奈的意識,很有一點感染力。
電影只有63分鐘,是由三個短篇組成,分別為櫻花抄,太空人及點題的秒速五里米。從電影的脈絡看其實可算由兩個苦戀的故事組成。
故事其實只是少男少女相戀卻不能結果的橋段,也不知看過多少這種電影了,但以這種日本動畫方式展示出來的震憾,卻是我從來未見的,他與宮崎駿的清純明亮不同,也不是西方自由慣了的世界所能明白的感情,更不是同樣題材,庸俗的「那些年」,可同日而語。而能用動畫去表達這種非常細緻的感覺的,我相信暫時也只有日本人能做到。(近來因釣魚台事件,中日關係鬧得熱哄哄的,也再一次引証我對日本人的一點體會,他們的確是一個非常矛盾的民族,一方面可以保持和服茶道等極為溫文儒雅的傳統文化,也可以有新海誠-秒速五里米和宮騎駿-歲月的童話等極清純的作品,但又有極為暴力變態和侵略性的一面
作品的畫功非常出色細緻,對日本的景色:JR鐡路站、鄉郊及城市、日常生活景物:空課室、便利店等的描繪都很迫真,而且還好像注入了感覺,對-感覺,整個戲就是充滿了感覺。這種迫真的畫風讓筆者很容易進入影片的世界,就好像站在那裏看著主角在車站及車箱內苦等,一同經歷那種剎那永恒的感覺,這個風雪中的旅程也是最最觸動筆者的一段。
而第二段苦戀的故事卻換了一個角度,由另一位女生去暗戀男主角,這段的感覺」略淡,但也有一些讓筆者回想那些年的片段,例如裝作偶遇的等待、表明心跡前的悸動等,很有共鳴。(從這種種的感覺推測,筆者性格可能跟電影作者也有一點相近的地方,就是很容易悲秋傷春,對周圍的人、事、物都會感慨一番。)
影片最後一段以男主角長大了,投身社會,勤奮地工作,亦有了女朋友後,但仍念念不忘舊情,以至於不能自拔作結。也不知是不是作者誇大了這種感覺,反觀女主角卻好像較能面對,而有了新的開始。當然沒有結果的戀愛,是這故事必然的結局,很難想像主角們最後可以大團完收場,這樣也必然令這作品不能完整。這段是最短的一段,而且大部份是MTV,你只能很專心地看每一個片段,然後組合出主角的經歷,這對觀眾的要求非常高!也是耐看的原因。
另一個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元素當然是距離了,你看,甚麼人會對櫻花瓣飄落的速度會有如此細緻的觀察?這種浪漫得令人心碎的情懷亦再一次證明作者確是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人與人的實際距離跟情感距離是否必然成正比?作者好像否定了,我說好像,是從男主角的角度看。的確兩個人會因為很多原因走在一起,身體的靠近未必是心的相近,戀人/夫婦的貌合神離也許是世間最無奈的事之一吧。
這種相戀而因失散以至不能一起的現代愛情故事,對於我來說都有一個難以解釋的地方,就是主角們真的不能找到對方嗎(就像「向左走、向右走」等)?失散的原因是甚麼?是作者故意製造悲情嗎?有可能,但我最後的一點領會是,其實這都不重要了,人生的際遇萬千,有上百的理由不能相宿一生,就算主角們能重遇,也可能有其他人事會阻礙他們(就如「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更令人唏噓)。甚至也真的有人會沉醉這種悲情,而不能接受自己能有幸福的人生,但這卻是另話了。
短短一個小時的動畫,卻能拍出這種窩心、細膩、動人、無奈的如詩感覺,值得一再回味!

祂必成就大事-2013訪韓聖會心路

回主頁

文章日期:07/29/2013 07:00 pm

   亞細亞聖徒訪韓聖會確是一個很特別的聚會,起初還以為是韓國的一個大型聚會,而其他國家的人也可參與其中,後來才曉得原來是一個專為華人信徒而辦的一個活動,為甚麼韓國人早在廿多年前就有這個意念?難道他們真的早就見到了異象,覺得華人將會接基督福音傳回聖城的末後一棒?  
  太不可思議!

  教會多年前已有不少信眾參加這個聖會,而且每年都有幾十人,我一直都認為這只是一個像從前教會夏令營的活動,只是規模大了而已,信徒每年都去感動一番,立志獻心,然後就回復日常生活。(這對從前辦夏令營的牧者真有些不敬,事實上,那些年的營會亦造就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成長),所以一直都未有積極回應邀請,這也可說是一種驕傲,不能接受神只特別賜恩給某地方。(說真的,為甚麼神不可以賜厚福給某些人或地方?神不是也揀選了以色列民嗎?)

  直到去年,教會開始宣傳今年的訪韓聖會時,我就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動:今年一定要參與,這大概也可追溯到去年參加了天梯的一個課程,開始了恆常禱告的操練,讓神醫治了我的驕傲。對我來說(也是對大多數訪韓者來說),訪韓不單在韓國那幾天,而是從報名那天就開始,從預備會、禁食禱告操練,我就開始強烈渴望有特別的屬靈經歷如說方言或見異象等。但我也明白,恩膏是神的恩賜,我可渴求,卻不可命令神給我。

  而對於四十天的會前禁食禱告,我有另一點領會,我明白禁食是為專心尋求神,也好為會期的七餐禁食預備,但我日常生活其實都往往不會吃足三餐的,所以禁食就說不上是特別的付出,我決定要禁看電影。結果神真的很恩待我,電影癮沒有纒繞我。

  踏進七月,整個人的心思已緊緊被訪韓牽引著,日期來到,與一群帶著對神有極大渴慕的弟兄姊妹一同歡笑上路。雖然上山前兩日多的觀光行程可說是可有可無,但也讓我對一些較陌生的弟兄姊妹多了很多認識,並見識了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崇拜及晨更聚會,信徒那種熱切渴慕,套用一句廣東話:晨咁早就湧出嚟返晨更,神蹟點只得一兩單。

  在純福音教會及後來山上的聚會,有一點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一直都以為他們的敬拜只會是非常現代的那一種,結果是除了這種非常投入的敬拜外,他們也使用一些極傳統的詩歌,(啊!就如耶穌恩友這些久遺了又美得不得了的詩歌都會常用到!)而且也唱得非常投入呢!


  到了上山的日子,正如我期望的:熱切敬拜、盡情禱告、用心聆聽,的確非常美好,我決定完全禁食,也在深宵上禱告山放聲祈禱,並出席每一場聚會,感謝神,即使是間中打瞌睡,也很快醒來,肚餓的無力感覺也只在第二天出現,第三天反而好像未曾禁食過一般。幾天的會期內,雖然仍未領受特別的屬靈經歷,但卻經歷了非常釋放的禱告和敬拜,感謝神。

  講台上的訊息大致可分為兩類,韓國牧者著重重覆的宣告鼓勵和無數的見証,港台牧者則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教導,也非常豐富,縱使不是一兩天可以消化得了,但套用弟兄姊妹常引用張松茂牧師一句話:只要得著一句話,就已夠終生受用。我得著了,就是不住禱告、禱告......,在此,我也明白了為甚麼父神如此恩待韓國教會,我相信就是韓國信徒的單純順服,不住禱告。

  結果回港後,就知道教會要推行東九區百日晨更祈禱會,我已經決定加上禁食,我相信極大的復興,源自激烈的愛,激烈的愛源自火熱的禱告,我們如此禱告,祂必成就大事,阿們。

(我和另一位弟兄在完成訪韓後與太太會合,在韓國繼續了七天行程,詳見韓遊篇